|
□张宝蕊
去年在汉口时,爱人的三哥从湖南来看我们,顺便去看他的病。那天,我们带他到汉口一家很大很有名气的医院。首先,我们去了眼科,那位专科医生说话及脸上的表情,好像吃了炸药一样。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,但我很不舒服。我想,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口气、表情引起了他的不快?仔细观察他对其他病人也是一样,我很想对他说点什么,但忍了下来,深怕得罪了他反而弄糟了事情。之后,我们去老人科,在那儿,医生及工作人员也都板着面孔,我的心脏收缩得更快了。
离开医院时,我知道自己的情绪很不好,很压抑。但当时,我并未去好好思考,以致于未“觉察”到自己的整体心态的“现况”。进了餐厅,服务生拿菜单来要我们点菜。点完菜后,我特别地交待了不要放辣椒,第一道菜上来,我尝了一口,很辣,但却未见任何辣椒。第二道菜上来了,我看见菜上全是辣椒,我问小姐是不是忘了我们不要放辣椒的交待,她很尴尬,一位小姐、两位小姐都围上来劝我们留下这菜。此时,我内心的气上来了,因此口气很冷也很硬地说:“我们不吃辣,请你拿回去!”小姐很难堪,但我觉得是她错在先,我如此的要求,是合理的,我仍然很气,我的“自觉”仍在睡觉。
当小姐重新上菜时,我仅看了浮在表面的那几根辣椒就说:“我们不是告诉过你,我们不吃辣吗?怎么还放辣椒?我们不要。”我真的很气很气。当我抬起头来看她时,她也是怒目相视,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是很坏的。
想起了一个故事:有一个人,他每天都到一个小店去买报纸,那个小店的老板每次都是没有好气地粗鲁地将报纸拿给他,而这个人每次都用很温和的态度对他说:“谢谢。”这个人的朋友就对他说:“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怪,那个老板对你这么不好,你还如此彬彬有礼地对他。你是不是有问题呀?”他回答说:“老板有他的自由,他可以用他的态度对待人。而我,也有我的自由,也可以按自己的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回应他。因为我是自己的主人,而非他人的影子。”
我也想起了自己到武汉这几个月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。在一般情形下,无论是上市场买菜,到邮局寄信,由于多数人的态度是僵硬的,没有礼貌的及无规矩如爱插队、占小便宜等,我就比较容易注意到自己的态度,也就是说自觉性比较大。所以多半的时候,我能够用温和的、礼貌的,甚至幽默的方式来化解令我不舒服的情况。
但是也有少许的时候,包括上面所提及的几次,我却无法保持“清醒”,为什么呢?
当我回到了美国圣塔安娜市,蓝蓝的天空,新鲜的空气,守规矩的汽车、行人以及态度良好的工作人员,使我在武汉紧绷的弦突然松弛了下来,我感觉到内心的轻松与自在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最近到了MONTERY PARK,中国人集中居住的都市之一,这个城市由于人口高度密集,在那里开车就得非常小心,因为说不准前面的车子会突然来个左转弯,让你非常害怕。此时我的神经又紧张了起来,压力感也强了起来。
此时,我突然想通了。我想通了为何在三个地方,我有不同的心境。那就是“氛围”,氛围影响了我的待人处事的态度。
在这里我仅谈一谈武汉的氛围,武汉是个“大气锅”,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关系——夏天像个大火炉,冬天像个大冰库;另一方是人与人彼此相处的关系。我注意到武汉人彼此说话大声、粗气,基本上的礼貌客气用语“请”、“对不起”、“借过一下”、“谢谢”是缺少的,笑容对陌生人是吝惜的。当然,这些情况只是我对我所接触的有限人群、地方的小小观察,不能做为金科玉律,但也有几分真理,否则武汉人就不会在中国以“扯皮”闻名了。在这种环境呆久了,要不受影响是相当困难的。除非不断地“警觉”、“自我反省”,否则自觉就会渐渐地薄弱,而不知不觉中就会与一般人一样了。
但如何保持警觉、自我反省呢?巧妙无它,就是在生活中、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,用一个“心眼”来观察,然后每天至少给自己30分钟了解事情的始末、真相,这也是培养“自主性”的一个态度。前面提到的那位买报纸的人,之所以能有高度的自觉,因为他是自己的主人,也就是说他有高度的“自主性”。“自主性”用简单的语言来说,就是自己有主导性、有自己的看法,而非受他人或一般人的看法所影响。
朋友,请我们互勉,都能成为自己的主人!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