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研究(一)
钱老晚年关注了两个问题,一个是“思维科学”,一个是“人体科学”,这看似两个问题,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,因为这两个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谈思维科学,我们先说一下佛洛依德,佛洛依德提出了“潜意识”的概念,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“下意识”或“无意识”。“潜意识”的观点,现在被认为是科学的观点。
钱老在《思维科学》一文里肯定了“直觉”思维与“灵感”思维的价值,应当说,“直觉”、“灵感”与“潜意识”有关,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,没有“潜意识”的积累,也就不会有“直觉”、“灵感”。而“潜意识”的累积也是一个学习、历练的长期过程,只有到了一定境界,“潜意识”才会变现为“直觉”、“灵感”。
现在讲“胎教”,讲儿童读经,有人讲这没有用,因为小孩子不懂吗。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,应该说这也是一个“潜意识”的积累过程,没有这样的累积,也就不会有将来的“灵悟”。
再来谈谈熊十力的《新唯识论》,“唯识论”是佛教的观点,佛教把人类的意识分为八识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,就相当于我们讲的潜意识。佛教认为任何“识”都会在“阿赖耶识”的层面上留下痕迹,同时,佛教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在意识的层面上留下痕迹,佛教把这些统称为“业”。
熊十力的《新唯识论》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写的,他有一个观点,就是“同归尽自殊途”,即在最高境界上,儒家的“明”,佛家的“慧”是相同的。他说:“若乃上智旷观百家之虑,虽各有条例,各成系统,而如其分理,不齐斯齐,会其玄极,同于大通。故乃涵万象而为宰,鼓鸿炉而造化,同归尽自殊途,百虑何妨一致?”(《破<破新唯识论>·破徵宗》)
朱熹说: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,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,莫不有理。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是以大学始教,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也。”
《易·系辞下》云:“往者,屈也;来者,信也。屈伸相感,而利生焉。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。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。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。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……子曰:知几其神乎?君子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其知几乎。几者,动之微,吉凶之先见者也。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曰。”
“用力之久,……豁然贯通”、“ 穷神知化”、“ 知几如神”,都是说了一种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。
应当说,以钱老的境界,他已经体会到了这些,所以他才会肯定“直觉”和“灵感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