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,能够准确地感受和表达很重要。一个过分自我中心、机械、不太受别人影响的人,其感受别人情感的能力会不够好。
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做法是选择不与丑恶(消极负面的刺激)合作,依然走自己该走的路,享自己可享之福,让丑恶自感无趣而不会对自己造成干扰。
在人际交往中,伤害的表现有两种:肉体的和心灵的。心灵的伤害表现在:如果一个人对我的实际态度比我希望他对我的态度差,就会感受到不爽,这就可以说是伤害。如果一个人对我的实际态度比我希望他对我的态度好,就会感觉良好,甚至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。因此,如能降低对别人的期望值,就会减少受伤害的感觉。
完全不顾忌别人的看法或者是过分顾忌、在乎他人的看法,都是不妥当的。因此,要学会选择,学会把握好尺度。
我们要活在当下,因为过去和将来都是虚妄的,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。一个活在当下的人,会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情,不会任意地叠加、夸大或缩小,做到事实唯真。
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心理的动力(森田理论称之为生的欲望,精神分析称之为内驱力),才会过得充实;而没有的时候,就会感觉空虚。这种动力,可以是我们自己自发培育的,也可以是外物激发的,甚至外界的环境强加给我们的。不过,外物激发的动力就较为容易失去,而外界环境强加给我们的动力容易给我们带来伤害。 良好的心理品质比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。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标志是:全面发展的智力,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;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,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,也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察他人的情感反应,对他人的痛苦处境有同情心;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,即使在发生人际冲突时也能够用理智而不是极端的行为去解决冲突;有与自己能力相符的生活目标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人和社会做出一些牺牲。
心理健康的人,既能让自己幸福,也能给予别人快乐。人的心身是统一协调的,只有其情感、认知和行为之间没有太大的冲突时,其心身才会是和谐、稳定的。
在善与恶的较量中,善在战略上(长远上)占有优势,而恶在战术上(暂时的)占有优势。
在危机中,危险与机会总是并存的,关键是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法使危险变成机会。责难只会带来有限的损害,而不会导致全面的崩溃。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应对。没有创伤就不会有成长。
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与关爱,是心灵的一笔巨大财富。
评价治疗心理障碍效果的关键是看其是否恢复社会功能的相关能力。
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性是属于中性的,无所谓善恶,因为其既有善(积极向上)的一面,也有恶(贪欲、暴力)的一面,关键是怎样利用、发挥。每一个人判断善恶的标准可能会不一样。通过社会规则的引导,尽可能发挥出人性的善而避免其恶的影响。抑恶扬善永远都是维护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的重要基点。
很多人在经历了一些坎坷之后,由于“吃一堑长一智”而成熟起来。我们要多看事物的积极面,避免受到其消极面的负面影响甚至被其束缚。
嫉妒是一种令人难受的心灵毒药,产生于“欣赏不能”(即缺乏欣赏他人的能力),在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的情况下就容易从心底里冒出来,渗透到心灵的每一个角落。嫉妒是一种情绪体验,在其强烈时,会直接地引起心身的感受和反应,出现负面影响。
欣赏会使人产生美好、敬佩、喜悦的情绪,这些情绪都是治疗心灵伤痛的良药。
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,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、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组成的。本我(即本能我)代表着人的一切本能和生物性冲动,如食欲、性欲,追求快乐等。。。,自我则是代表人与其周围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部分(即现实我),超我(即理想我或道德我)则代表伦理道德等方面对人的要求。对于心理健康的人,其三者是协调和平衡的,其人格是统一的。反之,则容易由于冲突而导致出现心理障碍。
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来自于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。
(全文完)
页:
1
[2]